当前位置: 首页   >   社工服务   >   服务动态   >   正文

【培训团建】《把不安当作朋友》读书报告会

作者:    信息来源:社工中心    发布时间: 2019-03-30

2019年3月29日下午,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驻校社工团队在莞华社区活动室开展了读书分享会,社工范瑜主持了本次读书会的过程和内容。

《把不安当作朋友》是日本心理学家冈田尊司的力作,作者开篇以“麻烦”二字表达出回避型人格在面对事情时的想法感受,觉得做任何事情或者选择都是“麻烦的”,改变也是“麻烦”的,接受或拒绝别人都是麻烦的,这种状态下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对任何事情都预设好了最坏的结局”,因此,会因为自我厌恶而自我封闭,很难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即使是父母,但不代表他们不会与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随后通过列举大量真实的、虚拟的例子阐述了“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形成的原因,最终提出缓解甚至是改变现状的方法。

在主持人的带领下,社工团队针对回避型人格,以“恐惧·回避型依恋”为话题,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进行分享讨论,主要有以下观点:

观点一:由于曾经或长期受某个人的压迫,导致长期对这一类人或角色反感或厌恶。虽然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承认,但身边以及自己的经历却多次印证了“一个人很容易变成自己讨厌的人的样子”。

观点二:小时候某些不好的经历在当时带给自己的感受,虽然随着时间会被冲淡,但不容易彻底消失,只是随着成长被我们隐藏了,一旦类似的情境再次出现,当时那种心理感受将再度上线,即使对方的出发点是善意的,都会被这种延续下来的消极体验所掩盖,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所以更愿意相信“日久见人心”。

观点三:父母吵架对孩子产生的阴影会持续很久,会削弱孩子的归属感,即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会持续一生。关于这点,有同工表示当子女长大后,父母应慢慢回归到只考虑夫妻关系,孩子不宜过多的干涉其中;也有同工表示,父母改变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我们可以试着改变自身,平时多主动与父母沟通。

观点四:和喜欢“指点江山”的人共事,自身会感到焦虑、紧张,影响正常的发挥,并恐惧与其的继续合作,如开车时,如果旁边的人一直在指指点点,开车的人会感觉到烦躁,甚至做出过激的举动,详见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同工提醒大家:握方向盘的人等于握着你的人生。

主持人总结:只要活着就有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这不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是取决于你自己的决定,你做出决定的那一刻便是最好的实际。当你决定不再逃避,想要重新激活自己的人生的时候,你的人生就已经开始发生改变了。所以说,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逃避从来不是救赎,我们所能做的是与自己和解。

服务管理社区化  价值引领生活化  素质养成场景化

Powerd By东莞理工学院   ©2017粤ICP备05008829号     邮编:523808